法治快报网 (通讯员 徐学礼)关于路,脑海中不时浮现的是那句经典名言:“世上本没有路,因为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当然,人的一生始终在路上,走路是人的本能。现实生活中,路也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之前,祖辈们从遥远的他乡迁徙至此(格雾山寨),当年这里对他们来说日久他乡变故乡。他们一直不曾远离,他们跋山涉水开辟路!成了我们现在无论远行与否,那里都是心里牵绊的心灵归宿、是夜里梦见儿时嬉戏打闹笑开怀的热土、是不曾远离的家乡。现在的我们或许依旧不曾离开家乡、或许读书离开故土、又或是少小离家,白发上头,但无论如何也忘不了家乡的那条路,路让我们一辈子连着家乡。
家乡深处高山,祖辈留下的那些年代久远的路,多年不曾变。首先要说的是门前路,由农村的房子相连,很多家门前就是路,不管是谁家,都不会放置影响行走的物品,大家都知道,要让邻居有路可走,这既是方便自己也是方便他人。在农村,邻居们不和吵架是常事,有时因为两家养的鸡或狗,咬来咬去的打架,也会导致邻居间吵架。或许因为吵架,一时想不通,在自家门前放置什么东西,不让人家走路,两家人处理不好时,族里的德高望重者(村干部、社干部)就会出面解决问题,放置物品挡路的,必定受到批评。他们总会这样说:“无论怎么样,路还是要让人家走的。”
在家乡,田间地头是错纵复杂的小路,虽说是小路,但那也是有很多道道可以讲的。在乡下,尽管土地空旷,但从哪儿走,都需要想清楚。如果是开辟一条新路,那更是有讲究。在这里:路,有些只是三五步之远;路,有些只是田埂地坎罢了。乡亲们心里清楚,这路应该怎么走。朴素的人,自会有质朴的道理,因为他们生活这块土地上,让他们懂得这路该怎么走。如果有些想抄近路走一下,那是一定会与人家打个招呼的,这大概就是心目中那条朴素的路。
家乡的路很多很多,许许多多的路是祖辈们因为农忙,久而久之走过又经修补逐渐就成了路。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口述中知道了从葛藤寨背煤的路;从小营上、王家寨、大皮坡、马脖子、尖沟头砍柴割草的路。这些都是家乡大山的内部路。如果把老家的大山看作人,家乡内部的小路就像人体的血管,散布全身!然而,家乡的山路虽然艰险,但从未中断连接外面的路,由于家乡在群山中,祖辈们吃盐还得从安顺、普安背运,现在想想真是可以让人觉得感慨万千!有时为了补贴家用,祖辈们还会一路自己倒卖东西,远到个旧(老家方言常说“国旧”),一路艰辛一路行,一路辛勤辈辈传。从叔叔姑姑们口中知道了从老家背一萝桃子、梨,从大石头梁子下陡坡——走过小水井、范家地——再从大水井、刑家地陡峭的山路下到小岔河,沿河而上到双河——过背开柱对面的大坡——到达荷马岭火车站,乘坐火车再往水城、宣威卖完它,有时连响午饭都舍不得吃就得赶回家的匆匆背影。翻开记忆中的拐趴、背架、花萝,它们是这些弯弯曲曲小路的见证,而长满茧壳的双手则是这些曲曲折折小路的沧桑记忆。
家乡山高坡陡、群山怀抱。从家出来到县城,有75公里的路程,到镇(乡)政府有15公里,到村公所(办事处)3公里左右。在家乡,路一直以来是乡亲们多年的劳动场所。在农村,修桥铺路是善事。翻开岁月,在之前家乡的路许多都是羊肠小道,后来,慢慢的有了牛车、马车路,再后来有了汽车路。还曾记得在少年懵懂之时,九十年代老解放牌汽车驶上山村时的空前盛况,大家就是在“要致富先修路”的号召下积极修路。虽然都是土路,但家乡可爱的人们用最原始的人工劳力,肩挑背背;用最原始的工具锄头、铲扒、粪箕、擀板,把家乡的汽车土路给修通了。现在,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家乡的路越来越好,越来越顺畅,就在敲打文字的时刻,家乡最后进村的四公里路正在旧颜换新颜,正值得珍藏——这一直以来的辛勤路、奋斗路、迎难而上的精神路!
家乡,高山向下,路也是一直下坡,这下坡路却是直达外面广阔无垠的天地。村子里,多少年来,也不知有多少人想一路下坡,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沿着这条路,会让大山里每一个人的心飞扬,会让每一个人去拥抱自己的愿望。
现在,许许多多家乡人,带着家乡人的嘱托,顺着那条路走来,带着一生不变的乡音,伴随着一生不变的乡愁,承载着山里人稳健的脚步,一直在寻找外面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人生的路,我们一起走过。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一条路,人的一生,始终在路上。有些路是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行的;有些路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有些路一直在心里,永远不会抹去;有些路就在脚下,边走边遗忘。无论是走什么样的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须脚踏实地,接好地气慢慢走、认真走,用自己坚实的脚步去走完全程,用脚步去丈量自己的人生。不管路上遭遇到什么,不管是不是能够到达目的地,每一步路都是我们人生凝结的露珠。祝愿我们带着乡音、带着乡愿一路不忘初心,步步有声、声声有印、印印有情,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