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新征程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云南文山:李宗应——铁骨柔情,行在爱民

2020-08-01 来源:法治快报网
  法治快报网 (通讯员 张虹)他长相魁梧,却心思细腻;他不善言辞,却雷厉风行;他大大咧咧,却行事稳重……他用爱心架起了警民桥梁,用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在为民服务的这条道路上,他不知疲倦。他就是郎恒边境派出所副所长——李宗应。
  
  铮铮铁骨,心有柔情;行在为民,心怀大爱。李宗应,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荣获执法先进个人、群众工作先进个人、“云岭边防卫士”入围奖等表彰,先后荣立三等功二次。2016年调入郎恒边境派出所工作以来,把郎恒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勇于创新
  
  郎恒辖区属于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尤其是每年雨季来临时,路面塌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以至于村民们很可能一整年来都颗粒无收。加之,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些孤寡、伤残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些李宗应都看在眼里,却是记在心头,总想着为村民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
  
  后来李宗应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没多久便在辖区内设置起了一面“爱心墙”。爱心墙”上挂满了各类生活用品和服装,以供村民们各取所需。原本李宗应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设置起“爱心墙”,但是没有想到群众需求量如此之大。由于起初只是发动边防官兵捐款捐物,所捐物资甚少,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加之遇到雨天会致使墙体发霉,李宗应便开始琢磨起“爱心小屋”。并通过微信朋友圈、QQ、微博、百度贴吧等多个社交平台向社会爱心人士发起募捐。募捐令一发出,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收到的反馈如潮水般扑面而来。
  
  尽管如此,在他创建“爱心小屋”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了不少群众的不理解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不信任。“这东西没毛病吧?”、“这衣服谁知道有没有问题啊?”、“你们是真的吗?”、“你确实会把东西送到群众手中吧?”……诸如此类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是李宗应总是极具耐心地解释,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
  
  在他长期的坚持下,不断与各单位各组织对接联系,“爱心小屋”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截止目前,共募捐到各类爱心衣物共计12万余件,总价值170万余元。之后他又结合辖区实际,不断摸索创新,打造出了以“爱心小屋”为中心的“爱心网点”、“爱心学校”、“暖流教室”、“爱心班级”、“爱心助学”、“幸福超市”等一系列暖心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力所能及地为辖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受到驻地党委政府和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其中,2019年6月,一家名为“幸福超市”的超市在郎恒边境派出所斜对面正式“开业”了,一排排货架上,分门别类的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货品,如酱油、醋、盐、洗衣液、盆、牙膏……但是,这家超市跟以往我们认知里的超市稍有不同,那就是在这里拿钱是买不了东西的,你想要里面的东西必须要用积分兑换。
  
  每隔两个月,由村“两委”专员、驻村工作队和派出所民警组成的专项考核组,还会入村对每户进行综合测评打分,并在村委会公告栏公示,对评比中多次排名靠前的家庭进行表彰。当然,边民帮助调解纠纷、举报违法犯罪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幸福超市”的积分制极大地唤起了边民通过劳动脱贫、稳固增收的责任与信心。
  
  “郎恒辖区群众居住分散,以前邻里纠纷报警众多,极大的牵扯警力,现在群众自我调节,还能通过自身劳动换取生活用品。”李宗应说到。“幸福超市”极大地激活了边疆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大转变。
  
  为提升边疆群众的法治意识,建立法治文明的社会环境,维护边疆的安全稳固和边民的幸福生活,李宗应绞尽脑汁。在提升辖区法治文明建设工作中,李宗应更是尝试各种方式。最后,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李宗应想出打造一个“法治文化广场”,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法治宣传的浓厚氛围。一有此想法,李宗应便积极将建设“法治文化广场”的方案向所党支部汇报。
  
  在去年7月,郎恒边境派出所党支部和田蓬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将原来废弃的办公大楼经过改造规划后变成一个干净整洁、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广场,广场中一块块精美的展板内容涵盖了民族团结、政策法规、生活安全常识等等知识,内容紧贴群众的日常生活。广场中央还放置了一块LED显示屏,夜幕降临的时候,法治宣传广场便成了辖区群众载歌载舞的海洋,全面丰富了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李宗应同志主动作为,充分利用法治宣传广场地理位置优越的特点,每天向来往法治宣传广场的群众宣讲“扫黑除恶”、打击“三非”、交通安全、缉枪治爆、禁毒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生活安全常识等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提升了辖区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并通过组织辖区中小学学生到法治宣传广场集中参观学习,树牢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基础,有效预防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
  
  广场建立至今,他向辖区群众报告工作8场、开展法律法规宣传12场、为辖区学校在校师生上法制课25场次,有效遏制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实现百村寨零发案,真正达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全面践行枫桥经验。
  
  深入群众
  
  “我们在这个位置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能出十分力,决不能只出九分力。”这是李宗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做的也正如他所说的一样,在为人民服务这件事上他总是尽善尽美。
  
  2017年,李宗应在办理一起盗窃施工材料的案件中,嫌疑人黄某的家庭情况引起他的注意。黄某的女儿远嫁广东,且长年不联系,更别提赡养父母了。家中就只剩年老的黄某和老伴相依为命,两人的生活全靠黄某在附近村寨打零工维持,可由于黄某年老体弱,干不了太多活,赚不到钱,生活非常窘迫,黄某这才铤而走险偷盗施工材料。尽管如此,法不容情,黄某最终还是得为他的行为买单。但黄某家的困难却让李宗应记在心间,随后他发动全所官兵捐款,共募集爱心款1000多元,又挑出一些适合黄某及其老伴的爱心物资50余件送到黄某家中,解决了黄某在执行拘留期间其老伴的生活难题。黄某执行拘留结束后,深受感动,他把家里仅有的几只老母鸡全部抓来送到派出所,感谢李宗应及全所民警、辅警。李宗应婉言谢绝了黄某的感谢,还挑选了一些物品送给黄某。黄某热泪盈眶,紧紧拉着李宗应的手说:“我太后悔自己的行为了,谢谢你们!以后我一定好好做人,再苦再难也不会动坏心思,绝不触犯法律。”
  
  2018年,李宗应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叭咙村村民农某成家庭特别困难,妻子5年前因病去世,家中有两个女儿,因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农某成便让大女儿早早辍学,一同外出务工,留下年仅11岁的小女儿农某春。瘦小的农某春早早地便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一边上学一边干农活,一个人洗衣做饭……在了解到农某春的实际情况后,李宗应将她列为了重点关爱对象,他精心准备了一些生活及学习用品送到农某春家中。同时将农某春的情况发到微信朋友圈,许多热心网友看到后,纷纷为他的爱心点赞并伸出援助之手,寄来了大量的爱心物品,其中有一位爱心人士表示愿意每月资助农某春200元直至大学毕业。李宗应第一时间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农某成,让他在外安心打工、让小孩好好学习,农某成当即表示一定不辜负好心人的帮助,一定会让女儿完成学业,他们也会努力工作,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过上幸福生活!
  
  2019年,当时还是民警村官的李宗应,到那年村委会开展入户走访过程中,得知那年村委会有一名无身份证的孤寡老人叫农某,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去到了农某家中核实具体情况。原来,农某之前也是有家人的,有丈夫、还有两个儿子,2015年长子去世后,丈夫也相继去世了,而次子早年因患有精神疾病外出后一直联系不上,从此,农某一个人守着这所破败的小屋艰难度日。一个月后,李宗应带着农某的身份证,还有温暖的冬衣、大米、土鸡、香油等一些生活物资送到农某家中,当他把身份证送到农某手中时,农某颤抖着手接过崭新的二代身份证,看了又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从那以后,李宗应每次走访到那年村委会,都会带着衣物、鞋子等生活物资看望农某,陪她说说话、帮她打扫屋子,而大妈每次看到他的到来都笑得很开心,那笑容既朴实又温暖。临走的时候农某总是不舍,想留大家坐一会儿、再坐一会儿,老人感慨地说:“他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比我家人在的时候对我还要好,每次都惦记着给我送那么多好东西,给我打扫屋子、陪我聊天,我都不觉得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说起李宗应做的暖心事,大家都是信手拈来。而这些事在李宗应看来都是平常事,因为心中有百姓,所以不觉苦不觉累!
  
  民族团结是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的基础,认真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打牢群众基础的根本手段。李宗应结合“爱心小屋”活动,以“情”入手,带着对边疆各族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主动“进群众门,听群众言,知群众情,解群众难”,用热情服务感动群众,用我们的真心付出团结群众,真正走入群众之间,进入群众心间。在工作中他敞开心扉入户交流,为群众送“爱心包裹”,与群众交朋友、学语言、传技术,不断增进民警、辅警与群众感情,拓展民族团结层次,扩大民族团结影响,强化民族团结意识,促进民族和谐,近年来郎恒辖区治安持续良好,无重大案件发生,警民纠纷、警民关系紧张的情况从未发生,正是有着像李宗应同志一样许许多多的移民管理警察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为人民服务宗旨,我们的祖国边疆才会不断兴盛繁荣。
  
  李宗应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辖区困难群众的冷暖记在心里,真正为辖区困难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他说:“我们多出一份力,群众就多了一分安全感和幸福感,能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的困难,这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编辑: 张虹]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记云南文山田蓬边境派出所“木棉花”女警队

下一篇:云南昆明:我以藏蓝服,敬你军绿装

奋进新征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