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怒江州专场发布会
2020-06-19
来源:法治快报网
法治快报网 (通讯员 蒋雨宏 刘一慧)6月19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怒江专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蔡祥荣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就怒江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怒江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人口多,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最关心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怒江脱贫工作先后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一次会见、两次回信、一次听取工作汇报,为打赢怒江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怒江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头号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到2019年末,全州累计脱贫2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10.09%,独龙族、普米族实现整族脱贫,169个贫困村出列,贡山县脱贫摘帽。经动态监测,到目前,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可以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千百年来压在怒江各族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即将被彻底挖掉,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历史飞跃。怒江过去交通内联不通,外联不畅,大部分群众出行靠走路、过江靠溜索、运输靠人背马驮。现如今,怒江美丽公路及南延线建成通车,成为引爆怒江旅游、推动怒江发展的振兴之路;兰坪丰华通用机场投入使用,实现了怒江各族人民期盼千年的“飞天梦”;保泸高速公路今年年底将建成通车,怒江即将结束无高速路的历史。
贫困群众从穷窝穷业到实现了安居乐业。过去怒江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山峻岭、峡谷缝隙,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州10万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迁入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崭新社区,拎包住进窗明几亮、家具家电齐全的新楼房,告别了“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上楼下圈、透风漏雨”的蔑笆房和木板房。通过搬迁,小孩上学近了,群众就医方便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劳动技能水平提升了,实现了安居乐业。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过去,由于发展受限,群众生活条件艰苦,缺衣少食,衣着寒碜。我们坚持把产业就业作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来抓,实现了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773元提升到2019年的7062元,年均增长11.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这几年,随着收入的增加,广大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建新房的多了,买汽车的多了,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怒江各族人民实现了从“苦日子”到“熬日子”再到“好日子”的沧桑巨变,豪迈地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绿色成为新时代怒江最显著的底色。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扶贫,各族群众告别了“靠山吃山”、陡坡耕作、毁林开荒等传统的农耕生存方式,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如今,群众住楼房习惯了,用电磁炉、液化灶替代了柴火,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随着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怒江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08%,居全省第二位。生态环境状况位居全省前列,贡山县成功创建国家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创建正在开展现场核实,蓝天、碧水、青山让怒江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全州民生事业大幅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民生保障持续加强,长期困扰群众的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平安怒江建设深入推进,边疆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2018年度、2019年度怒江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综合满意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3位。
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得到了历练,能力提升了,作风转变了,自信心增强了,精气神提振了,“苦干实干亲自干”的怒江脱贫攻坚作风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人民楷模”高德荣、“全国最美支边人”管延萍等一批“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怒江脱贫攻坚干部。自强自立的社会新风正在形成,勤劳致富的多了,“等靠要”的少了,自我脱贫意识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安贫守贫的观念已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怒江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效是历史性的、决定性的,这主要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牵挂,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彰显,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倾力帮助。在各方面的倾心倾情倾力支持下,怒江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时代赋予的最大使命,坚持以目标倒逼任务、以时间倒逼进度,抓住症结、抓住根本,结合实际,走出了一条中国减贫事业的怒江实践之路。
一、健全工作体系,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组建以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体系,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四级书记抓扶贫”工作责任制,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每月驻村2天以上,带头深入最偏远的乡(镇)和贫困村调研,每次下乡调研必看扶贫。县(市)委常委下沉乡(镇)担任第一书记,选派处级干部担任乡(镇)扶贫工作队大队长,科级以上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先后选派8000余名扶贫队员,驻村入户、真帮实干,2万余名干部结对帮扶,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能力水平的新标杆。
二、补齐短板弱项,“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开展深度贫困“百日歼灭战”“大走访、大排查”和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等专项行动,实施挂牌作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精准施策到户到人,逐一查找问题,逐一整改落实。
三、挪穷窝断穷根,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头号工程
按照整村整组搬迁和“下山进城入镇”的思路,规划建设67个集中安置点,完成了怒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行动,让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迁入崭新社区,旧房换新房,村民变市民。
四、不断夯实基础,区域性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破解
把交通作为破解深度贫困的“卡脖子”工程来攻克,狠抓骨干路网和综合交通项目,打通外联内通通道,解决区域性贫困制约。
五、抓牢产业就业,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目前,全州主要香料作物种植面积达144万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13万户3.78万人。
六、坚持生态优先,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实现共赢
坚持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并重,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出台《关于在脱贫攻坚中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决定》《怒江州林业生态脱贫攻坚区行动方案》。通过群众搬迁下山,生态修复上山,让群众既摆脱了贫困,也让原居住地的生态脆弱区得以休养生息。实施“以电代柴”项目,培育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生活理念。
七、激发内生动力,干部群众精气神全面提振
开展“争当‘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怒江脱贫攻坚干部”研讨实践,分层级在各级干部中全覆盖开展“对党忠诚、履职尽责、攻坚克难”专题谈话和廉政谈话活动,激励广大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忠诚履职尽责。
八、凝聚社会力量,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珠海市8个区、18个乡镇(街道)、161家企业、57个社会组织与怒江州4个县(市)、18个贫困乡(镇)、161个深度贫困村实现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13亿元,真金白银投入、真心实意帮扶、真抓实干攻坚。
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知“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持续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发扬“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怒江脱贫攻坚精神和“苦干实干亲自干”的怒江脱贫攻坚作风,坚持接续奋斗不停顿,加力加压不大意,决战决胜不放松,不断巩固脱贫成果,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如期兑现“军令状”,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怒江州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州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余剑锋就如何克服怒江州“5·25”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防范和降低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风险,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役作了简单介绍:
怒江州“5·25”自然灾害发生以后,怒江州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州、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迅速行动、奔赴灾区、靠前指挥、专题研究,召开灾后重建工作现场办公会,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抢险救灾、核查上报,精准核实灾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分行业制定救灾帮扶方案,因村因人制定帮扶措施,做到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帮扶精准。通过核灾抗灾、精准帮扶、危房修建、补植补种、设施抢修5项措施,有效防范和降低因灾致贫、返贫风险,确保不因灾影响脱贫质量,打好打赢怒江深度贫困攻坚战。
一是组建了救灾帮扶工作组,第一时间开展核灾抗灾。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组建救灾帮扶工作组,统筹扶贫、工信、民政、交通、农业、水利等力量,先后投入2000多人,到村到户转移群众和核灾抗灾,分行业制定帮扶方案,做到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帮扶精准,全力做好灾后帮扶工作。
二是开展精准帮扶,第一时间将受灾群众纳入“两类人员”进行监测帮扶。对受灾影响严重的群众,及时纳入“两类人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精准制定帮扶措施,通过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稳岗就业、临时救助、恢复生产等方式,把群众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围绕受灾群众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开展“百日提升行动”,确保受灾群众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三是全面开展房屋受损核查,第一时间制定危房修建措施。逐村逐户全面排查核实群众房屋受损情况,一户一户制定危房修建方案,对一般损坏的615户进行加固,对倒塌的31户和严重损毁的164户进行选址重建,力争在9月底完成受灾群众危房修建工作,确保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四是迅速实施产业补植补种,第一时间把因灾受损程度降到最低。组织农业、林业等部门,逐村逐户现场核实统计,制定方案,做好种苗对接,及时补植补种,做好养殖业采购供应协调保障,将群众因灾害受损程度降到最低,确保群众不因灾致贫返贫。
五是全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抢修,第一时间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通过供水设施修复、临时送水等措施,确保群众户户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加大损毁电力、通讯保通力度,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用电和通讯网络信号、广播电视全覆盖。对受损的学校、卫生室、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修缮、租房、共用等方式,解决群众就学就医和公共活动等困难。对损毁的农村道路抢通修复,在本月底前恢复农村道路正常通行。目前,供电、通讯全部恢复;主干道全部恢复通车,90%以上的村组道路基本恢复通车;供水系统抢通恢复供水184个小组,恢复率77.31%;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正积极有序恢复。
怒江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杨智泉就怒江州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和办法,让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10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得住”,持续能发展作了简要介绍:
我州始终高度重视,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稳得住”工作的谋划贯穿到整个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目前,搬迁群众入住后安居乐业,“稳得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短板。我们不断完善安置点水电路、电视、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成幼儿园22所、小学8所、卫生室28所、村史馆20所、文化活动场所59个、公厕70座、污水处理及垃圾清运设施设备73个、暖心食堂5个,所有安置点均实现“五通十有”。
二是用“绣花功夫”强组织抓管理。千人以上集中安置点由县处级领导挂帅组建管委会靠前管理。农村安置点通过强化村组党组织加强管理,城镇集中安置点新设立基层党组织44个、配备工作人员194人;设立社区管理机构46个、配备工作人员300人;设立综治中心34个、配备工作人员85人;按每200人搬迁群众配备1名干部的比例选派驻点工作队员180名。采取“部门加挂包楼”“珠海市—怒江州社区结对帮扶”“周末志愿服务”等方式,组建千人暖心团开展志愿服务,构建“管委会+社区+暖心团”的管理机制。
三是稳定就业巩固脱贫成效。我们在安置点共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点52个;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38万人次,组织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务工就业;建成安置点扶贫车间41个;让部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转为生态护林员、城市保洁员等扩大就业;免费提供扶志摊位,鼓励发展“家门口的小生意”。
四是做强产业助力增收。在贡山、福贡和泸水重点发展以百万亩草果为主的香料产业;在泸水上江、六库周边重点发展冬早蔬菜和热带水果;在兰坪澜沧江沿线重点推进芒果等特色水果种植,北部高海拔地区重点发展中药材、蔬菜、蓝莓和车厘子等产业。同时,在适宜安置点建成了10个微菜园。泸水市维拉坝安置点,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市场经营主体+基地+搬迁户”等模式,在安置点周边建设了1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和200亩芒果种植基地,2019年,实现人均增收1600余元。
五是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我们先后选派扶贫工作队、背包工作队、扶贫暖心团、感恩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等入驻安置点,开展后续扶持工作,举办夜校、院坝会、入户讲,用汉语和民族语创作运用快板、舞蹈、小品、歌曲等进行常态化文艺宣传。广泛开展每日文体、每周升旗、每月评比和每年培训“四项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根植人心。
[编辑:
张虹]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未雨绸缪强备战——云南红河消防开展防汛抗洪实战演练
下一篇:创建“四强”党支队——云南红河河口:强化党建引领助力平安村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