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快报网讯(通讯员 董力榕 邹昌义)执着练就精湛厨艺、专业烹调美味佳肴、爱心诠释同事情深,红河边境管理支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煎炸煮”中日夜坚守、在“边关情”中默默奉献,为机关膳食保障做着自己的贡献。
李炜:用心做好每一餐饭是表达感谢的最好方式
“玉荷花炒肉沫”“报春花”“可乐鸡翅”……这些菜还可以这样做?真没想到这菜味道这么好?一道道别出一格的新菜品,都是出自李师傅之手。
李师傅真名叫李炜,是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实行社会化保障后,从地方聘请的首位厨师。李师傅从事厨师工作已有28年之久,曾在红河州政府招待所、红河州国税局、红河大酒店等政府机构工作过,负责过全州两会等许多重大会议活动的餐饮保障。
凭着丰富从业经验,对100余人的主厨保障来说算是“小菜一碟”。仅上岗一星期,李师傅就发现支队食堂和地方单位区别太大,任务更重,人员结构五湖四海,家住外省的同志一日三餐都会在食堂解决,加之支队所担负勤务的不定性,很多同志就餐时间变化不定。
为确保人人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李师傅的工作量比过去多了许多,拿着同样的工资,干着更多更累的活计。李师傅却说:“在这个大集体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守卫边疆的决心、舍我其谁的担当、勇往直前的勇气,用心做好每一餐饭就是感谢他们付出的最好表达。”
今年春节,一场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新年的气氛,让所有人担忧。在“疫”线,李师傅放弃了春节和周末同家人相聚休息的时光,也牺牲了陪伴6岁小孩的宝贵时间,每天留守在厨房为民警们准备着饭菜,只为能准时准点为民警们做出热乎可口、色香味俱全的饭菜。
虽然不在一线,但他忙碌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一线,用他的原话讲:“自己虽说只是编外一员,但能搞好后勤为“疫”线出力,再累也值得!”
陈德馥:带着心爱的“朋友”重回战场
早上一进食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金灿灿的面包和蛋糕。起初部分不知情的同事还以为是外出购买的。其实不然,这些美味的面包和蛋糕都是警务保障中心面点师陈德馥亲手制作的。做蛋糕点心耗时耗力,为了让同事们早餐能吃上美味可口的蛋糕,陈德馥在前一天晚饭后就开始加班加点忙开了,从和面、发酵、捏形、加工,到最后的烘烤,经过一道道严格的流程,白色散沙似的面粉变成了有形有色的面点。
有着5年军龄、2年警龄的陈德馥,入伍前就在地方从事了三年时间的面点师职业,那段时间里,各式各样的面点便是他最好的“朋友”。怀着对军人的向往,2013年9月,他道别心爱的“朋友”应征入伍,成为边防部队中的一员。
部队生活里,因军事技术过硬被选拔为带兵骨干,这让他与曾经的“朋友”渐行渐远。每次带队从厨房门前经过时,他的内心总有一种渴望,再次找回走失多年的“朋友”。带兵之余,陈德馥买来了相关书籍,一有时间就钻研其中,认真学,留心看,用心记,努力学习更多面点糕点的制作方法。
2018年随着部队体制的调整改革,陈德馥被红河边境管理支队警务保障中心选中,再次与“朋友”团聚。首次独立完成的面点作品亮相机关食堂就被一扫而光,这让陈德馥感到无比喜悦。此后他在面点上更是卯足了劲,每晚都会来到厨房加班,变着花样的制作各类糕点,想给第二天进入食堂的同事们一个惊喜。
普少堆:我的心永远和大伙在一起
“大家过来看一下今天的菜谱和任务分工。”此时正在安排一天工作小伙叫普少堆,是一名傈僳族的少数民族。
部队体制改革前,普少堆就在红河边境管理支队训练基地负责食堂保障,随着改革后支队保障中心的成立,他又被抽调过来保障食堂工作。
保障中心刚成立,所有人员都是从各基层单位选拔上来,没有任何机关工作经验,遇到突发情况时常会不知所措。普少堆看出大伙心理,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曾经在训练基地工作时的经历,提醒他们工作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告诉他们要遇事不慌,冷静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根据各自特长,他将厨房工作合理分工,在他的帮助下,大伙逐渐进入到了自己的角色中,状态也愈发积极。
普少堆的母亲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今年1月,他答应母亲过几天就向领导请示回家看望她,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全国新冠肺炎,打破了他的全部计划。在抗击疫情面前,普少堆毅然选择坚守在本职岗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承当起食品安全检查、食堂区域消毒、大锅药熬制等工作,在他和警务保障中心其他同事们的努力下,机关膳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普少堆说:“困难面前,作为共产党员、退役军人、移民管理警察不能退缩,就算没在一线,但坚守在工作岗位,我感觉自己的心就和大伙在一起。”
[编辑: zhao]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我从警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推荐图文
热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