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新征程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云南曲靖:贾宾——扶贫路上的追梦人

2020-07-13 来源:法治快报网
  法治快报网  从法官到“村官”,扶贫路上总关情;从法庭到田间,扶贫路也是法治路。初见地地道道“庄稼汉”贾宾,还真看不出他是多年的法院人。
  
  “真正深入到农户家中,亲眼目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实际困难,才发现这个群体一直承受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大的生存压力,也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智慧和坚强。 ”
  
  2018年3月初,先后在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刑事审判庭、执行局、研究室等部门工作的贾宾,得知被抽调为驻村工作队,贾宾说当时还是有点想法,年近七十的父母体弱多病,两个孩子一个要中考,一个要读小学,妻子在乡下教书,他又是独生子。没有过多思考,贾宾还是背起背包到了会泽县娜姑镇拖车村。
  
  “刚刚驻村的时候,因为长期在法院机关,说的都是法律语言,法律思维,也是法律行动,刚刚来的时候,老百姓听不懂我们的话,理解不了驻村干部到底在说什么,更理解不了法院的人是来干什么。”说起刚到拖车村时的感受,贾宾说刚开始不知道群众工作该怎么做、和群众怎么讲话,急得有些“上火”。
  
  贾宾意识到,他还是村民眼中的“外人”。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被接受,那什么都做不了。于是,他和驻村工作队的队友们不分白天黑夜,与村委会干部一起挨家摸底调查走访,就是为了确保帮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帮扶的地方。
  
  为了更有利于扶贫工作,也为了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贾宾学会换位思考,多想一想老百姓需要些什么,怎么跟老百姓沟通。每句话都尽量用当地方言,用群众能够明白的意思来去表达。
  
  “这家怎么会穷到这种程度!”驻村报到第一天,他信步走访中,无意看到一处破屋顶,心想下雨这家人该怎么办,遂走进了这家抬头可看见天上云彩的家。房子的主人叫蒋某清,由于家庭贫困,在其女儿只有八个月的时候,妻子离家出走。在蒋家,映入贾宾眼帘的是一个杂乱无章的院落和一间屋漏瓦破的土坯房,屋子里只有一张床,没有一件现代化家电和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没有一张吃饭的桌子。内心十分震撼的贾宾,当即和看上去十分消沉的蒋某清交谈中得知前两年,为摆脱贫穷的蒋某清买了一头母毛驴,指望着生个小毛驴增加点收入,结果怀上小毛驴不久的母毛驴不幸病死。
  
  “有党委政府,有我们驻村工作队,你的生活会好起来的。”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走出蒋某清家小院落的贾宾,掏出身上的钱,全部放在了蒋家门口。
  
  “他家目前不仅要解决破碗破摔的消极心理,燃眉之急是解决生存问题。”在贾宾的争取下,村委会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把蒋某清纳入村生态护林员,每年八千多元钱,可以解决他父女的基本生活问题。随后,贾宾到蒋某清女儿所读小学,找到学校领导、班主任,希望他们多给这个孩子关心关爱。
  
  不久,在蒋某清自愿的情况下,村委会对他家的住房进行了加固改造,钢造结构支撑起房屋,屋顶也重新铺设新瓦,使蒋家的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用具、电器也基本配齐。
  
  说起过去的日子,蒋某清很是感慨,他说过去家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吃的也没有。现在日子好过了,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不仅当护林员有固定的收入,还养起了牲口(毛驴),以前真是不敢想象能够过现在这种生活。
  
  通过一年多的对口帮扶,2019年11月,蒋家达到了脱贫标准,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据了解,拖车村总户数为1347户,有人口363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10户1594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驻村工作队大力帮扶以及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有485户1898人脱贫出列,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从2015年至今,曲靖中院对拖车村开展了历时长达三年多的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先后为拖车村投入资金107万元,分期派驻了三批驻村队员长驻拖车扶贫,累计派出上百名干警来我村开展遍访,通过实施人力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帮扶、思想帮扶,极大地改变了拖车曾经长期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怀着感激心情,村委会给曲靖中院寄出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踏泥泞、顶烈日,为了更有利于融入群众,贾宾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主动到田间地头,帮群众干起了农活,当起了“农民”,既贴近了群众生活,也掌握了贫困群众的家底。
  
  时间久了,村里谁家几间房,房子什么情况,谁家几头牛,谁家老人病了,谁家闺女什么时候高考,谁家孩子学费还没着落,贾宾都心知肚明。
  
  随着工作的推进,贾宾逐渐摸清了当地贫困的状况,这也让贾宾认真思考,应该怎样沉下身子脚踏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化解每一个难点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缪某珍与有工人身份的丈夫办理了一家四口的农业户口手续,全家都转为城镇居民,离开了拖车村。但三十多年后,丈夫去世,缪某珍在城里没有工作,加上年老多病,她只能又回拖车村生活。回到村里后,她要求耕种其父亲留下的土地。其父已去世二十多年了,按政策,缪某珍父亲的土地应交由村集体管理,但其父的土地早已被别人耕种多年。
  
  缪某珍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她多次上访求助。拖车村三委和驻村工作队也多次接待其来访,并专门到其称原属于她家的土地实地勘察,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虽然缪某珍及其家人在户籍上不是拖车村人,但她在城里没有工作也无经济来源,长子无劳动能力,次子单位效益也不好,还有一个孙子在读书,且其父土地未被拖车村集体收回,实际被他人占用。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大家认为缪某珍既生在拖车村,虽然说户口所在地不是拖车村,但她既然找到村委会有诉求,就不能置之不理,在贾宾的倡议下,村委会专门制定了实施步骤:第一步是组织人员实地勘测土地,摸清地块所处方位、面积,被谁占用等基本情况;第二是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采取村委会主导,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商议腾地协议;第三是保障协议执行,真正落实她有地种,生活有保障,感受到拖车村这个大家庭的关心和温暖。
  
  最终,缪某珍要求分地耕种的事,终于以自愿协商腾地的方式圆满解决。
  
  在拖车村,贾宾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有8户,他和这些人家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一有空就去转转,想家、想孩子的心情也就缓解了许多。说起家庭,贾宾说,为了扶贫来驻村,他对家里的亏欠很多。刚去的时候,他和父母说帮带下孩子,老父亲毫不犹豫地说,你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把驻村扶贫的事做好,两个孩子不要担心。
  
  驻村两年多,贾宾和驻村队员怀着真心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情怀,让拖车村广大群众享受到了便捷的“上门办事”服务,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好评。闲暇之余贾宾还根据驻村扶贫的所感所悟,写了一些心得感受,不少还被媒体采用,引起很多的反响。
  
  如今,拖车村委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整村脱贫,而且除烤烟之外,发展了美人椒、魔芋、苹果、核桃等产业,为拖车村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
  
  每每劳累一天,走在新修的村间道路上,贾宾说心情都格外舒畅。因为看到的不仅是驻村工作队种植的紫薇树、玫瑰花、月季花和格桑花的姹紫嫣红,看到的还有脱贫群众脸上的笑脸。
  
  曲靖法院供稿

[编辑: 张虹]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云南曲靖前置备勤点抗洪抢险:三组照片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云南楚雄:执行一线 党徽熠熠

奋进新征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