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新征程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

陶建群:严密的说理性

2021-11-29 来源:大齐 老记说事

严密的说理性

  ——谈谈调查报告的采写(四)

  陶建群

  调查报告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件的一般叙述上,还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发展的规律。不但能向受众传播有深度的新闻信息,而且还能够为党政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决策依据。

  比如,前些年,由于年龄的“一刀切”限制,基层干部遴选出现了“有意愿的去不了,刚培养的留不住”等问题。于是,干部遴选如何破除35岁这道坎的话题,引发广大读者和网友们的关注与热议。

  为此,本人先后深入到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方,对优秀基层干部,因年龄超过35岁,无法参加“二次择优”,进行了采访调查。

  从媒体调查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单位对于干部遴选,都有着明确的年龄要求,即不超过35岁这个“硬杠杠”。哪怕你再优秀,年龄不符合也不行。参加公开遴选,对于一些基层干部来说,一方面,想去更高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想让其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35岁左右的基层干部,正是精力充沛、干劲正足的时候,他们又经历了基层多年锻炼、熟悉基层情况,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干事得心应手。但35岁这道坎,却成了他们二次择优的“天花板”,让其失去上升空间。这无疑将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挡在门外,也极容易陷入“唯年龄论”错误的选人用人导向,对基层干事创业、勤勉为民、实干担当带来负面影响。

  ——(“干部遴选如何破除35岁这道坎”《人民论坛》)

  在基层干部遴选中,“35岁坎儿”“35岁焦虑”“35岁危机”,之所以每次都会引发热议,因为这样的情况,总是时不时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因此,这篇调查报告没有停留在新闻事件的叙述上,而是重点通过深入调查,把基层干部遴选若一直卡在“35岁”这个坎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剖析,指出基层干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工作时已近30岁了,再加之5年的基层服务期限,择优无望。这难以起到激励基层干部争先创优、担当作为的作用。

  此外,调查报告还就如何用好各年龄段干部这个问题,阐释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的明确要求;同时指出,在具体执行上,破除“唯年龄论”的选人用人取向,还需在充分研判、调查的基础上,出台健全的遴选机制,坚持适度原则调控遴选年纪年限,以激励基层干部扎根基层,不断提升其担当作为的动力与热情。阐明既要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也要防止操作空间过大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和激发遴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选人精神,同时又能坚持唯才是举、不唯年龄的准则,把“不唯年龄”要求更好地落到实处,让更多基层干部受益。

  通篇调查报告既有新闻事件的来源,也有详细的案例与数据;既有对其理性深刻的剖析,也有合理化的建议。再如:前些年《人民论坛》刊发的“‘天花板’干部困境”这篇调查报告,对于产生“天花板”干部的原因及其现象的客观、理性分析,在基层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推动了干部制度的改革。

  由此可见,调查报告不仅要陈述客观事实,还要研究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建议,既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又要回答“怎么办”。一份好的调查报告要做到:查找分析问题客观科学,提出对策措施切实可行,内容实在具体,针对性强,能抓住主要矛盾,为破解难题找准突破口。

  总之,调查报告的内容必须是确凿的事实和准确的数据,客观地描述调查对象的状况,用最确切、最恰当的词汇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表达调查者的思想观点。严密的说理性,是调查报告的典型特点。(待续)

作者简介

陶建群

  资深媒体评论员,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著有报告文学集《生命的辉煌》《神奇的种子》,散文集《穿越心灵的岁月》,诗集《送你一束思念》《缠绵远方》,评论集《谁在制造官场应酬》,长篇对话录《走过仕途》,教育理论专著《真善美的教育》《区域教育发展“房山策略”》等10多部书;参与编著时政评论集、学术论文集20多部。在中央重点党报党刊上发表1000多篇文章,其中有些作品曾获国家级奖,有的被《读者》《作家文摘》《文摘报》《报刊文摘》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首页头条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近年来,应邀给地方党政官员和高校师生讲授《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运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宣传》《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研判》《社会观察与新闻写作》《论文选题与写作方法》等课程,因讲授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深受官员与学生们欢迎。

[编辑: 杨骁楠]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践行初心使命 情系百姓冷暖 ——首都十大最有温度公证案例发布仪式

下一篇:全网首个可行性新能源换电物流车项目落地厦门 成本节约近6成

奋进新征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