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新征程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一肩风雨担使命 双脚泥土写初心

2025-04-02 来源:快报网

  在子牙河畔的晨雾中,总有一个挺拔的身影踏着露珠丈量阡陌。褪去戎装的橄榄绿染成了麦浪的金黄,驻村七载的河北省沧州市委政法委王德龙,用军人特有的坚韧与赤诚,在中大屯村这片热土上续写着新时代的“鱼水情深”。

“春风化雨润无声”:红色基因的播种者

  “中大屯的父老乡亲们,今天咱们说说乡村振兴新政策……”大队部的“书记讲堂”总是飘荡着浑厚的乡音。这位昔日的“兵支书”独创“三件套”工作法:衣服口袋里永远装着政策口袋书,手机里存着村民诉求清单,笔记本上记满民生账目。当《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春风拂过冀中平原时,他带领党员在中大屯田间地头里开设“百姓党课”,用沾着泥土的方言将党的政策化作滋润心田的甘霖。2019年来,王德龙根据组织要求开展40余期主题党课,多次带领村“两委”成员赴“马本斋纪念馆”等地接受党史学习教育,从干部廉政教育到干部创新服务,每一期主题党课都详细解读党的政策方针和精神理念,极大的提高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工作队员的理论储备与政治素养。

  “铁肩担起千钧重”:基层堡垒的擎旗人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面对曾经涣散的党组织,王德龙以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整肃作风。他推行“五星党员”评比,将组织生活搬到困难群众家中,让党旗在防汛堤坝上飘扬。王德龙任期7载,乡村组织事业从村“两委”成员发展到普通老百姓,在他的鼓励与引导下,中大屯村还成立了一支以村支书为代表的“娘子军团”,极大地壮大了基层公益组织力量。他还建立全村党员台账,及时登记更新党员基本信息、从业情况,党费交纳等内容,量化党员业绩,每季度对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组织生活、模范作用等开展讲评,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奠定基础。


驻村第一书记入村调研与脱贫户交谈

“敢教日月换新天”:共同富裕的领航员

  “咱当兵的人,就要敢啃硬骨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乡村致富的内生动力。王德龙充分考量中大屯村纯农业村,村内老人、妇女和残疾人较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现状,2022年,与俊峰皮革加工厂合作成立“劳动力就业转移车间”。目前,车间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细分配料区、加工区、培训区、质检区“四大区域”,加工设备30余台,累计吸纳50余名就业人员,实现了村民就业增收。在乡村振兴期间,将从就业奖补、税收优惠、劳务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持续加大对扶贫加工车间等就业帮扶载体的支持,预计2025年底,中大屯村将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局面,即打造以俊峰皮革加工厂为支柱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链,再根据38户脱贫户的劳动力特点,量身打造致富道路。目前已有部分脱贫户通过养羊、养鸭、玩具配件安装等走上了个体发展致富之路。

“清泉涤荡民心暖”:乡村治理的绣花匠

  晨曦中,“书记调解室”的门楣泛着暖光。王德龙创新“四议两公开+阳光议事”机制,用公正公开的方式处理每一件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在他的组织与监督下,中大屯村每一年的资产收益分配结果都收到38户脱贫户满意的称赞;在他的奔走与协商下,中大屯村的集体收入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王德龙曾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一次因修路引发的邻里纷争中,他分别与涉事人员谈心沟通,最终两家达成和解,道路顺利修建。他主持修订的《中大屯村规民约》,将法治精神化作俚语乡音,深深地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当数字化浪潮涌入乡村,他搭建的“中大屯心声”微信公众平台让在外游子随时看见家乡炊烟,了解到乡里乡亲的生活日常。同时,他作为沧州市委政法委的派驻人员,在基层平安建设中充分发挥了政法工作方法与精神理念,不断宣传法治精神教育,在2024年11月的“反邪教”宣讲活动中,他将宣传标语印在毛巾、纸杯和纸抽上发放给老百姓,让法治观念贯彻于百姓日常生活,将中大屯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法治新村”。

“俯首甘为孺子牛”:百姓冷暖的贴心人

  9.12交通事故中救助危急伤员的身影,酷暑里为贫困学子张博文奔走筹措的汗滴,暴雪天为脱贫户杨培臣加送御寒棉被的脚印……七载寒暑,王德龙的驻村日记里写满235件民生实事。他推动修建的“连心路”贯通十里八乡,路面硬化面积达69207.32平方米,解决了老百姓雨雪天满脚泥泞的出行难题;他拉资安装的“太阳能”路灯60余盏,明亮的灯光照亮了百姓回家的路;他主持安装的交通信号灯矗立于穿村而过的L13省道上,极大的提升过路百姓的交通安全,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他协助修建的文化广场深得百姓好评,乡亲们在广场上举办歌舞晚会,运动锻炼身体,极大的满足了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他还根据百姓需求组织各类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春联送福,温暖乡亲”活动;三月八日,举办妇女节活动,带领全村老少致敬为每个家庭辛勤劳作的妇女;八月一日,为退伍老军人送祝福;对特殊老人送慰问、为敬老院老人送问候、为夏日辛苦劳作村民送解暑物资等活动,有力树立了良好村风民风。王德龙极为重视乡村教育问题,他与66350部队、预备役炮团官兵共同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并确定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为帮扶村贫困学生资助日。同时,全力推动脱贫户子女雨露计划和困难学生教育资助落实,对涉及的17户家庭、23名学生,逐户逐人宣讲解读“两免一补”“雨露计划”等政策,并为即将入学的困难学生购置学习用品拉杆箱、书包、笔记本等。特别是协调中大屯小学为残疾儿童张博文送教上门,确保全村连续4年“零”辍学。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燕赵大地,这位永不褪色的“老兵”,依然在田野间书写着初心答卷。正如他在驻村日记扉页写下的誓言:“一日穿征衣,终身许山河。乡村不富,绝不收兵!”这铿锵的承诺,化作惊雷春雨,激荡在百姓心间,奔涌向壮阔未来。(来源:沧州市献县韩村镇人民政府)

[编辑: 本报责编]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山东烟台:这位女法官有自己的“幸运法则”

下一篇:返回列表

奋进新征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