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桂林市象山区探索建立“警格管理”防控网,整合警格力量,构建起“五级联防、五户联保”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平安象山”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2024年,象山辖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48.41%和44.7%,结案率同比上升11.74%和16.4%,取得了案发数、结案率“两降两升”良好成效。群众安全感大幅度提升,在广西排名第11名、桂林市第3名。
精细划分警格,推动群众服务零距离
科学划分,实现“一网多格”。在社会网格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公安警务网格建设,划分大警格6个,中警格44个、小警格189个、微警格3296个、精警格17765个,五级警格网络覆盖了辖区约8.9万户、28.7万人。充实力量,实现“无缝对接”。在“大、中、小”警格内设立相应的警格长,在“微、精”警格内设警格员。将划分的235个综治网格与警格纳入“一张网”实现无缝隙、全覆盖,做到力量相互支撑、资源相互补充。健全机制,实现“质效提升”。建立象山区警格管理工作机制:由公安分局领导班子包片开展日常走访,督促指导对应警格开展日常工作。将警格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敷衍了事的情形进行通报批评,推进网格管理事务落地见效。今年以来,辖区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48.41%,破案率同比上升11.74%。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立案同比下降53.88%,破案率同比上升8.36%。损失金额同比下降35.70%,劝阻群众潜在损失近5000万元。
推动科技赋能,实现工作效率大提升
打造智慧平台,加强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百姓天网等视频监控建设,精心打造象山区“党建+网格+警格”管理平台,将数据上图,建立健全要素完备、动态更新、共享共用的网格基础数据库,最大限度为“警格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整合信息资源,高标准建成2个街面警务站和10个社区警务室,整合资源融入警格管理。将建成的294路全彩级枪球补盲设备、460路人脸智能前端、77路车辆智能前端、41个电子围栏点位整合到警格内,有力提升警格智能防控的深度和密度。推进共用共享,对警情高发的特种行业和场所自建的1910路监控前端进行联网整合,并推送至市局联网平台,实现全民共建联网,并将联网监控纳入日常视频巡逻,实时监控辖区治安情况,确保第一时间处置警情,实现警力资源与民共享。扭转了治安信息从“被动获取”向“主动感知”、人员管控从“事后查处”向“事前发现”、事件处置从“单打独斗”向“联动合成”三大转变。2024年,桂林市社会治理视频监控建设现场会在象山区召开并作经验发言。
强化整体联动,促进治安管理破难题
治安联控,破解动态管控难题。由公安、司法、应急、妇联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信息采集工作组,与熟悉区域的各级警格长联合对警格内的社会治安管控基础信息和社情民意进行采集,警格管理实施以来,先后采集各类信息62.4万条,走访企业7292家次,走访各类重点人员1570人次,检查重点行业场所4788家次,及时对发现问题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整治。巡防联治,破解警力不足难题。联合开展治安巡逻,争取辖区企事业单位支持,由辖区企事业单位保安员与公安机关共同成立“象山义警”巡逻队,每天夜间与派出所民警联合开展巡逻防范工作,切实形成“公安主导、企业参与、平安共享”的1+1>2的良好局面。矛盾联调,破解多元化解难题。借助警格管理优势,培养警格员充当“辅助调解员”,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落实到日常“警格管理”任务中,切实做到隐患发现在警格、矛盾化解在警格,共化解矛盾纠纷1400余起。同时,安排42名中警格长担任辖区内学校法制副校长,组织警格员开展入户宣传走访,强化正面宣传,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供稿单位:中共桂林市象山区委政法委)
[编辑: 本报责编]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推荐图文
热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