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新征程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

秒“穿”2035!国际传播还能如此炫酷?

2021-10-29 来源:传媒茶话会

  “中国好故事”联合“复兴路上工作室”制作的MG短视频Click to the Future(中文名《下一站,2035》)近期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首发后,被中联部发言人胡兆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转发。截至目前,海内外视频播放量和稿件浏览量过亿,新浪微博话题#我们的2035#阅读量超8000万。

  柔性传播“硬核”内容,Click to the Future是怎么做到的?对主流媒体创新做好国际化传播有何启示?《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

  短短两分半的MG动画

  如何柔性传播打动人心

  2035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当海外友人带着这份好奇上网搜索“China in 2035”时,Click一下,瞬间穿越时空,体验未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追随第一视角“置身”智慧城市之中,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高科技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更高效,育儿更轻松,购物更便捷,出行更智能,养老更舒心……

  Click to the Future利用同龄人的身份和生活化的场景,快速拉近与海外年轻受众的距离,打破传播壁垒,让受众感到高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视频采用MG动画(图形动画)的形式,以“Click to the Future”为题,用搜索光标元素串联短片,让现在与未来在“Click”声中连接,有力带动叙事节奏,将受众代入其中,并基于现实对未来进行合理想象,巧妙暗示中国已有的发展成就,也展现出中国2035年的无限可能,在有趣的氛围中轻松“俘获”海外年轻受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表示,内容与形式创新融合是该短片的重要特征与突出优势。

  在内容上,该短片通过柔性化的方式呈现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将原本“硬核”的政策内容“软化”为更易于用户接受与传播的MG动画,充分适应互联网传播新态势。

  “该短片借助图像与音效进行内容呈现,强化图像叙事在短视频传播中的作用,避免因语言或文化差异带来的传播障碍,实现突破边界与隔阂的国际化传播。”

  在形式上,短片采用动画形式作为内容 ,借助搜索光标串联全片,结构清晰流畅,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营造了强烈的沉浸感与临场感,充分发挥了融合传播的优势。

  黄楚新评价道:“全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融合对我国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跨圈层传播意义重大。”

  沉浸式观赏打破“第四堵墙”

  短视频也可轻量化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MG短视频在沉浸式观感体验上下足了功夫,增强了动画人物与观众的互动感。

  西方戏剧中有“第四堵墙”理论,是指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刻意拉开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这部动画短视频力图打破“第四堵墙”,例如,白领、奶爸、老人会跳脱出视频中的活动,向观众眨眼、招手、微笑,将观众化为未来生活的主角之一,一起交流、体验未来生活。短视频在突破荧屏过程中将艺术性和宣传性融为了一体。

  同时,这部MG动画在视听设计上也呈现年轻化、轻量化的特色。

  在色调上,Click to the Future选择极具“未来科技感”的蓝色、白色作为主色调。白色在未来科技中代表未知与包容,预示了未来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蓝色则给人广阔、无限联想的视觉感受,寄予了人类对于未来科技的向往。通过主色调的明度、纯度对比控制视觉刺激,让海外年轻受众共同见证中国前进的步伐与未来发展的规划,从心理层面感观传达中国2035美好未来的主题。

  在元素上,视频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简洁标签构建内容,利用新颖灵活的转场视觉元素,如“时间长河”的流线变化衔接不同场景,确保高浓度信息在2分32秒内得到完整、顺畅的呈现。同时,动画中还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切换,如天坛、故宫与飞行汽车、智慧城市等,赋予了短片较为强烈的时空感,让中国的变化与发展尽收眼底。

  在音乐上,视频选取动感炫酷的电子音乐,轻量化衔接内容,传递一种轻松感。

  黄楚新认为,短片充分展现短视频“短、平、快”的特征,其中的创新实践对于我国媒体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做好国际化传播有着重要启示。

  一方面,媒体应当强化图像叙事在短视频传播中的作用,如短片中的戏剧理论应用、创意视觉设计。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言语本身就存在编码与解码的不确定性,通过图像叙事能够尽可能规避因语言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问题。

  另一方面,应当强化短视频的社交属性与情感互动。例如,短片借助海外友人的视角展现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的具体画面,与个人实际生活产生深度勾连。同时,以朋友间的对话收束全片,突出短片的社交属性与情感共鸣,让视频在“短”中见“长”,轻量化体现深远立意,润物无声地将中国故事讲到海外友人心中去。

  其实,打造面向海外受众的轻量化国际传播短视频,对于“中国好故事”来说已是得心应手。

  “中国好故事”善于主动设置议题,从小切口、小故事角度进行“柔性传播”,将新的传播逻辑与实践范式相匹配,积极打造有品牌辨识度的国际传播动画作品。

  此前,“中国好故事”多部作品成功在海外“破圈”。例如,《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国内外视频播放量和浏览量超4亿次,被300家媒体转发,微博话题互动量超2.1亿次,海外社交平台累计播放量超1亿次,覆盖美、英、日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联部发言人胡兆明、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转发并评论点赞,10余位外交界人士接连转发;《餐桌上的“地标”故事》国内外视频播放量和浏览量超1.37亿次,海外社交平台累计播放量超100万。

  “中国好故事”数据库(www.chinastory.cn)是新华社中国搜索打造的外宣工作创新性、基础性平台,中英文网站和客户端于2019年9月上线,目前已汇聚超过16万条中英阿意法等多语种图文、视频、音频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契合海外年轻受众心理

  融合传播讲好讲透中国故事

  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如何利用好融合传播优势,跨国跨界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主流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黄楚新看来,做好国际化传播创新,需要在传播中柔性打破文化传播壁垒,避免刻意、生硬的国际化传播。

  他建议,一方面要重视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同当前国际语境进行充分契合,恰当运用隐喻、双关等表达手段,打破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传播壁垒。同时,主流媒体应当扎根中国本土,充分挖掘丰富的内容资源,讲好中国特色故事。

  例如,Click to the Future中的太极、天坛祈年殿、故宫等传统元素,电子支付、无人驾驶、5G、AR/VR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场景,正与海外年轻受众对中国的兴趣、印象相契合,多层次展现了中国文化和2035年远景。

  另一方面应当重视标签、数据的作用,标签、数据凭借直观、客观的特征,能够较大限度地打破国内外文化传播壁垒,这与图像叙事的优势异曲同工。

  这方面,Click to the Future使用了11个小标题进行标签化引导,以更加直观、柔和的方式为受众呈现重要信息,从智慧城市、智能运输和节能系统等11个角度立体展现了具有无限可能的大国形象。

  此外,还应充分借助5G、AI、XR等前沿媒体技术,发挥融合传播的优势,创新策划传播方案,以“聚众”与“分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精准传播,以沉浸式的传播方式深描中国故事与发展理念。

[编辑: 杨骁楠]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李克强出席第16届东亚峰会

下一篇:严小十:冷战后美国霸权中的资本谱系

奋进新征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