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新征程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

打好高原特色农业牌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绩辉煌

2020-12-15 来源:快报网
  快报网讯 (通讯员 刘永梅) 12月15日上午,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 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题发布会,会议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宗霞主持。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即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全省着力培育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进一步作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推动云南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
  
  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充分肯定云南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所作出的贡献,要求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农业。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打造,为云南农业发展设立了新的更高目标。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波就“十三五”期间,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纵观“十三五”,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走出去步伐,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全省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23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3万亩。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全国第14位,今年产粮1896万吨,产量、单产都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2019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406万吨,全国排名由2015年底的第11位提升到第7位。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甘蔗、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2位。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056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038亿元,全国排名由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
  
  菜篮子、果盘子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裕、价格平稳,有效满足了省内外供给。
  
  二、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打造成效显著
  
  开展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创建,推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产业基地建设,开展花卉、蔬菜两个国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连续三年高规格评选表彰“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
  
  努力推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形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牌”拳头产品集群;2019年全省“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5590个、登记企业1951家,较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产品1746个,全国排名提升到第8位;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169张,全国排名提升到第6位;全省有机茶面积52.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有机蔬菜面积9.7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出口额达47.8亿美元,居全省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1位、全国第6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9%。
  
  三、农业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
  
  贫困地区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基本格局,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培育各类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5万个,基本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达10771元,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占比46.7%,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2020年前三季度,克服疫情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7.5%,为实现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末的3279个增加到2019年底的4240个,销售收入从1967亿元增长到3009亿元,增幅达52.97%;农民合作社达6.2万个,家庭农场达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1万个,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五、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农业生产、粗精加工、农旅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成一大批“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此外,胡波还介绍在“十三五”期间从加大投入支持、产业升级提质、推进转移就业、深化农村改革、攻坚贫困地区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增收。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国柱就“十三五”期间,灌区建设如何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供水保障作简要介绍:
  
  云南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59个,涉及总耕地面积1795.1万亩,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28.3%。灌区作为粮食和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为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切实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
  
  一是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国家共下达曲靖、昭鲁、蒙开个、蜻蛉河、元谋、勐海、平远、丘北、祥云、盈江等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计划7.22亿元,已于2018年底全面完成。
  
  二是有序推进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下达省级以上建设资金10.12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底,已启动实施中型灌区项目47个。
  
  三是积极实施新建大型灌区。柴石滩水库灌区工程、麻栗坝灌区工程分别于2016年、2018年开工建设,截至2020年10月底,2个灌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5.17亿元。
  
  通过以上大中型灌区项目的实施,预计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2.6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46万亩;大批骨干渠系、配套建筑物逐步建成,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如宾川灌区以葡萄、柑橘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从2000年3.78万亩增加到2019年30.36万亩、总产量达到62.91万吨、总产值达到54.43亿元,有力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元谋灌区绿色产业建设成效明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5.58万亩,绿色食品(A级)认证面积达到5.56万亩。
  
 
  云南省自然资源副总督查(专职)金宝轩介绍“十三五”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在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严格耕地保护,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为全面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016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对原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优化调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48万亩,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734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是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途径,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全省共补充耕地55.48万亩,其中,水田15.96万亩,全面落实了“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实现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同时,牢牢守住云南省8768万亩耕地保护红线。
  
  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016-2018年间,全省原国土资源部门以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1万亩,所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实现了上图入库。2019年机构改革后,原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职能划转到农业农村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已将本系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成果资料移交农业农村部门。
  
  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精神,适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今年9月,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明确界定设施农业用地范围、助推设施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简化用地取得方式等,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其中将作物种植类辅助设施用地比例和面积由原来的5%、10亩提高到了10%、15亩;畜禽水产养殖类辅助设施用地比例和面积由原来的7%、15亩提高到10%、20亩,其中利用非耕地建设辅助设施,以及规模化生猪养殖的,可扩大到25亩以内。同时还规定,严禁以设施农业用地名义进行非农业建设,严防农地“非农化”、粮地“非粮化”。截至10月底,全省共使用设施农业用地11316宗、面积2087万亩,其中生猪养殖用地4082宗,5.28万亩,有效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三、用好增减挂钩政策,保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2016年2月,国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自然资源部门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从土地、资金等方面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是通过实施增减挂钩,保障了103.55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安置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8.33万亩; 二是通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流转,共筹集资金361.2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发展;三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村庄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安排专项资金30.15亿元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拟新增耕地18.82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0.78万亩。
  
  云南农业成绩辉煌的“十三五”即将收官,无限可期的“十四五”即将到来,云南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加速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编辑: 张虹]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云南江城边境管理大队开展“书香沁警营·悦读铸警魂”主题读书分享活动

下一篇:云南怒江河西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举行第六届冬季运动会

奋进新征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