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新征程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

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2020-04-09 来源:法治快报网

  法治快报网讯(通讯员 赵正银)4月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六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田虎青主持新闻发布会。

  本次发布会邀请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及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联络组、广东省扶贫协作工作组、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介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施榆兵先生;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马开能先生;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主任、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联络组组长罗晓平先生;广东省第三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中共怒江州委常委叶真先生;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方灿芬先生;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蔡宏先生。
  
  之后各位发言人依次发布新闻。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施榆兵:
  
  你们一直关心和支持云南省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对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深入宣传,在此对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下面,我就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推进情况作发布。
  
  一、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2016年7月,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后,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把沪滇、粤滇扶贫协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部署,全力推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在承接、转化、精准上下功夫、求实效,在人才交流、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上提水平、求创新,全面开启了扶贫协作的新征程。
  
  一是高位推动协作开展,88个贫困县与东部“携手奔小康”。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倾力帮扶下,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把东西部扶贫协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担任沪滇、粤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每年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级层面的工作推进会,专题研究、部署督办沪滇、粤滇扶贫协作,省级统筹、州市推进、基层抓落实的扶贫协作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高层互访更为密切,双方主要领导每年都率队到对方省市调研对接,召开联席会议、签订扶贫协作协议,推动沪滇、粤滇扶贫协作向更精准、更广阔、更务实方向发展。我省相关州市及县与上海市15个区和广东省珠海、中山、东莞3市主动对接,88个贫困县与东部开展“携手奔小康”活动。
  
  二是援助资金逐年增长,3年累计投入133.08亿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不断完善沪滇、粤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把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作为帮扶资金项目安排的重点,新增资金项目、人才措施重点向怒江州、迪庆州和深度贫困县倾斜,助推我省全力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2016年以来,上海市和广东省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33.0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27个,帮助37.22万建档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动员上海、广东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协作,上海社会各界捐赠资金6.1亿元,广东捐赠资金5.68亿元。
  
  三是智力帮扶加速推进,2448名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云南。根据《沪滇人力资源对口帮扶和人才开发工作协议》《东莞市、中山市与昭通市对口帮扶干部人才交流协作协议》《珠海市与怒江州对口扶贫协作干部交流方案》,我省共选派971名干部赴上海、广东挂职锻炼,选派农业、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4326人次赴上海和广东学习交流。上海市援派干部从首批的15名,增长到第十一批的152名(其中厅级干部1名,处级干部89名),广东省第三、第五、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共组织108名挂职干部进驻怒江、昭通开展为期3年的帮扶工作(其中常委副州市长3名、贫困县常委副县长14名);两省市选派244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我省开展智力帮扶。他们不畏艰难、扎根基层,兢兢业业奉献,深得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为加深两地间交流合作架起了“连心桥”。为做好援滇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我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援滇挂职干部管理服务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通知》,要求各级各有关单位建立健全沟通联系机制,及时解决援滇干部和专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真正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四是产业合作优化升级,394个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制定并出台《云南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投资项目优惠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从税收减免、投资融资、用地用电、益贫带贫、人才引进等15个方面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上海市和广东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到我省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参与脱贫攻坚。做实产业协作:2019年上海引导95家企业到我省贫困地区,实际到位10.57亿元,带贫3万人。广东引导94家企业到昭通怒江,实际到位19.12亿元,带贫11.33万人。共建产业园区:沪滇共建产业园区3个,引导11家企业入驻,实际投资4.81亿元。粤滇共建产业园区7个,引导16家企业入驻,实际投资1.43亿元。援建扶贫车间:沪滇援建341个,吸纳就业1.8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692人。粤滇援建53个,吸纳就业2580人,其中贫困人口1399人。开展消费扶贫:通过上海西郊国际、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10.17”扶贫日展销等平台,仅2019年,上海就采购云南特色农产品5.48亿元,广东采购4.98亿元。
  
  五是劳务协作稳步推进,17.92万贫困群众实现转移就业。按照沪滇两省市人社部门签订的《沪滇人力资源对口帮扶和人才开发工作协议》和《沪滇两地劳动保障监察合作协议》,制定了沪滇人力资源对口帮扶行动计划,建立了劳动力转移和服务保障机制。昭通市与东莞市、中山市签订《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协作协议》,怒江州与珠海市签署《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协议》,建立劳动力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一是组织省外就业,组织5.78万贫困人口到省外就业。其中,组织赴上海就业2817人,到广东就业1.89万人,到其他省区市就业3.6万人。二是组织省内就业,帮助12.14万人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其中,上海帮助7.14万人,东莞、中山、珠海3市帮助5万人。三是开展职业教育,认真实施《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计划推进方案(2016—2020年)》,组织1万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到东部就读职业学校,帮助毕业生321名实现就业。其中,沪滇组织5953名贫困生到东部地区就读职校;粤滇组织4137名贫困生到广东省就读职校(东莞2112人、中山1065人、珠海960人)。
  
  六是结对帮扶深入拓展。我省439个乡(镇)和上海、广东277个镇(街道)结对,710个贫困村与490个村(社区)结对,2500个贫困村与1993家企业结对,205个贫困村与208家社会组织结对,315所贫困县学校与310所东部学校结对,241家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与东部支援省(市)241家医院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探索乡镇、行政村之间的结对帮扶,积极协调贫困任务重、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贫困县与帮扶方区域内经济发达的区、镇(街道)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探索“2帮1”“1对1”结对帮扶新模式。为进一步做实携手奔小康行动,我们与上海市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召开现场会议探索有效途径,动员上海市属国企和知名民企开展“双一百”村企结对精准扶贫行动,带动区属企业等开展“三带两转”(带资金带项目带人才、转观念转作风)扶贫行动。
  
  上海、广东跨山海、聚深情,为云南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大助力,今年以来,两省市聚焦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目标任务,聚合优势资源、集中精锐力量攻克最后堡垒,为推动云南省脱贫攻坚取得最后胜利注入更大动力。我就介绍那么多,具体工作接下来上海、广东的同志还将作更加详细地发布。
  
  二、“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把“直过民族”聚居区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一族一策、一族一帮”,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持续推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截至目前,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70.7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3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6.69%下降到2.41%,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一是党政倾力:6大工程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省委、省政府把“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摆到全省脱贫攻坚的突出位置,制定实施《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突出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四个优先”,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分别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一族一策、一族一帮”特殊举措。
  
  几年来,脱贫攻坚“党政主责、部门主推、企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集中投入343.9亿元,着力实施了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25类项目,“直过民族”聚居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建设村组道路8444公里,完成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08个、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2339个、小型水库建设130个,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3514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点)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52所、乡镇卫生院(所)35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4个和村级社区服务站131个,村庄环境整治493个,“直过民族”聚居区60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生活用电、动力电、光纤、宽带,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云岭先锋”为民服务站、活动场所等。全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水、电、路、通讯及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显著的改善。
  
  与此同时,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举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64个,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70个,培育特色农户1755户,发展经济作物、林果及林下产业种植93.79万亩,养殖牲畜(禽)537.9万头(只),发展农业产品加工业127个,民族特色手工业覆盖11948户,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4308人;坚持“以业定迁、以岗定搬”,对27822户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做到建新房与除陋习同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得好学;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住院报销比例接近90%。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全部达标,最大限度保障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坚持“一户一方案”,积极推行加固改造方式,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8292户,实现住有所居;选聘生态护林员3.79万人,带动15.43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八方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对口帮扶单位,6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云南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引导帮扶力量合理分配,实现了每个民族都有一个对口帮扶单位。
  
  国务院扶贫办在政策措施、资金项目、工作指导上给予极大倾斜,相关领导多次深入我省边境民族村寨调研指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支持帮助力度。教育部牵头组织40余所部属高校和10个东部职教集团对口帮扶,在招生、师资队伍培训以及产教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智力扶贫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交通运输部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对我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20户以上的部分自然村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水利部和国家林草局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护林员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发挥优势,创新帮扶举措,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发挥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的优势,发动民营企业共同发力,签订项目50个、公益捐赠1.6亿元。三峡、华能、大唐、云南中烟、云南烟草专卖、招商局等企业集团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扶硬件与扶软件、扶短与扶长、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帮助我省8个州17个贫困县以及4个非贫困县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截至2019年底,已助力15个县实现如期摘帽,54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贫困村出列,16.24万户6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三是群众奋力:“智志双扶”,贫困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在全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我们坚持扶贫和扶志、扶贫和扶智“两个结合”,注重发挥好干部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下大力气改变“直过民族”安贫乐道、故步自封的现状,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宣传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抵制陈规陋习,拔除“等靠要”思想穷根。围绕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全面推广应用手机App技术开展普通话和识字培训,对1000名少数民族教师和2万名“直过民族”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普通话培训,创建了350个普及普通话示范村。45岁以下劳动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达标42883人。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人由2016年的13.02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大学生由1513人增加到2018年的4840人。许多贫困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实施技能专项扶贫行动,开展就业培训18.43万人次,转移就业12.41万人。
  
  如今,现代产业取代了刀耕火种,电商走进了基诺山寨,德昂山寨年轻人学会了用手机学习农业生产技术,而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中暂未脱贫的怒族和傈僳族,也有望在2020年实现整族脱贫。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投入、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把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办好。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如期收官,“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马开能:
  
  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尤其是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居住在边境地区、高山峡谷地区,更是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中的“上甘岭”。近年来,省民族宗教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助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步伐。
  
  一、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工作“双融合、双促进”
  
  我们紧紧抓住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总任务,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制定实施了三轮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按照“率先发展、全面小康”“精准脱贫、跨越发展”和“突出特色、融合发展”三种类型开展示范创建。截至目前,省级累计投入41.3亿元,整合各类资金267亿元,创建了3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29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12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打造了一批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示范村镇,推动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凸显了示范创建工程助推脱贫、服务大局的定位和作用。
  
  二、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不断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兴边富民规划,自2015年起,连续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第一轮紧紧围绕“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以沿边373个行政村为范围,兼顾19个边境农场,累计投入150亿元,全面推进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六项工程31个子工程建设,补齐了沿边地区发展的短板。第二轮范围扩大到沿边110个乡镇和19个农场,覆盖878个行政村(社区),以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精准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守边固边强边相结合,重点实施兴城镇、夯基础、强产业、惠民生、促开放、固边境六大任务38项重点工程,强化基础设施保障,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助推脱贫攻坚,确保沿边一线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截至2019年末,省级下达资金194.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188元,贫困发生率降到1.8%,其中,第一轮扶持的沿边373个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2%。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守土固边的责任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
  
  三、有序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为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快发展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我们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建设工程。2015年以来,共安排资金5亿元,规划实施了33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30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建设项目,按照“村落布局符合地域特点、村庄环境优美、村内环境整洁”的原则,重点加强民居修缮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内环境美化。立足乡情村情,狠抓特色产业培育,积极发展地理标识特色作物、农副产品等,鼓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许多特色村镇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通过改圈、改厨、改厕,集中绿化、美化、亮化村镇环境,使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融相促。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一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走出了大山、走进了生活、走向了世界。我省24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和展示美丽云南的窗口。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主任、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联络组组长 罗晓平:
  
  上海和云南的情谊源远流长、根深叶茂。1996年9月,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24年来,上海始终高度重视沪滇扶贫协作,将助推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努力找准“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结合点,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33.65亿元,援建各类项目10600个,培训各类人才59.4万人次,超过110万群众直接受益。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肯定。
  
  特别是银川会议以来,上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沪滇扶贫协作全面提速。可以用“三个不断”概括:结对区域不断拓展,从“4+2” (文山、红河、普洱、迪庆4个重点帮扶协作州市,加保山、西双版纳2个沪滇经济合作重点州市)拓展至“8+4”(文山、红河、普洱、迪庆、大理、楚雄、德宏、西双版纳8个州市开展重点帮扶协作,加保山、曲靖、临沧、丽江4个市纳入面上扶贫协作),再到13个州市、74个贫困县。援滇干部不断增派,第十批干部从15人,分3批增派到48人、75人、103人。现在是第十一批干部,总数已经达到了152人,增长了10倍。援助资金不断增长,近四年的财政帮扶资金,分别是3.36亿元、10.36亿元、24.01亿元、30.85亿元,今年已投入了34.8亿元。“十三五”期间资金总量已经达到103.38亿元。上海市委主要领导表示,在疫情影响下,今年上海财政压力会非常大,但是帮扶资金会优先保证,而且要按时拨付、能早不晚、一分不少。下面我重点从五个方面介绍。
  
  第一,在资金使用上精准发力。坚持向民生倾斜、向深度贫困倾斜,力争援建一个项目、示范一个地区。比如:去年我们围绕“出行难”,硬化了村组道路近1700公里,打通了产业发展、群众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围绕“配套难”,兴建改造了乡村学校、卫生室、养老院等97所,解决群众的所需所盼。修建厂房、冷库、圈舍、管网,配套产业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围绕“用水难”,引入上海淼汇科技,建成32个自然能提水工程,解决了8.2万人的生活用水,6.4万亩的农田灌溉用水,1.5万头牲畜和10万羽鸡的饮用水,当地群众反馈“项目太棒了,不用电、不用油,就能让水往高处流。”
  
  第二,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我们引资造血,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引入一批龙头企业,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比如,广南县引入牛旭集团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企业通过品牌运营推介、冷链新鲜直送,打造了“文山黄牛”的爆款品牌,市场供不应求,我们引流促产,通过消费扶贫引入大市场的流量,对接超市卖场、电商平台、批发市场、机关食堂等各类渠道订单,以销促产,提升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标准。先后建成了18个直供上海的蔬菜外延基地,20多万吨蔬菜进入上海市民“菜篮子”。与拼多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云品”走向华东,走向全国,去年云南产品在拼多多的成交量超过12个亿元,我们引导培育,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农副产品价格保险和就地深加工,提高了适应市场、抵御风险、长期发展的能力,壮大发展了一批合作社。安信农保的“咖啡价格保险”、中国太保的“防贫保”项目分别获得2016年、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第三,在劳务协作上精准发力。我们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着力加强供需精准对接。从2018年起,每年投入超过2个亿的专项资金,用于组织技能培训、吸纳稳定就业、外出务工补贴、开发公共岗位,共帮助贫困人口转移到上海就业5000多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14.4万人。重点推动“三个一批”:引导一批走出去,通过春风行动、百日行动、送岗下乡、专场招聘等活动,集中组织、定向输出。比如上海消防、春秋航空等单位企业面向建档立卡户定向招录培养消防、空乘等专业人员。实施“云嫂入沪”工程,媒体报道2名云嫂从事家政服务3个月赚够全家一年收入;支持一批留下来,新建了刺绣、茶叶、织锦、蚕桑、食用菌等扶贫车间、产业基地,通过在产业发展中吸纳就业,培育云南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鼓励有头脑、懂市场、会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成功实现创业1895人;兜底一批保基本,设立公共服务岗位,对因病因残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优先安排托底保障。
  
  第四,在人才技术上精准发力。发挥上海在教育、医疗、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重视两地人才交流,实施了“云海银辉”行动、崇明对口帮扶临沧市的大文中学“托管教育”模式、“金种子校长”培训等项目,选派医生、教师驻点帮扶,打造贫困县医院、学校的重点科室、学科,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重视新技术运用,应用互联网、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展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比如,鹤庆县试点推广的智慧医疗项目,为大山深处的群众看病提供了便利。东川区的腾讯智慧校园项目,在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实现了停课不停学。
  
  第五,在社会动员上精准发力。在携手奔小康行动的引领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在各领域、各层面的结对掀起了热潮。一是结对广度前所未有,上海217个街镇、338个村(社区)结对云南353个贫困乡镇、538个贫困村。在上海市属国企“双一百”村企结对引领下,1534家企业在云南结对2068个贫困村。二是工作力度前所未有,结对双方按照“有协议、有规划、有资金、有项目、有干部、有人才、有互访、有联席会议、有措施、有成效”的“十有”要求,以及“三带两转”措施,把各项帮扶措施落在了实处。三是社会参与度前所未有。近两年,收到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超过6亿元,涌现出“行走的渴望”“隐形的翅膀”“手拉手点亮微心愿”等一批优秀公益项目,携手东方卫视打造“精准扶贫-我们在行动”真人秀公益项目,节目在上海的收视率较高,每期节目收获数千万元的订单。
  
  广东省第三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中共怒江州委常委 叶真:
  
  一、工作基本情况
  
  2016年8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广东、云南两省协作计划,珠海市与怒江州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珠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统领,以立足“怒江所需、珠海所能”为原则,立足怒江实际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体抓好“五个落实”。一是落实资金支持。截至2019年,珠海市已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10.3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7.14亿元。投入2.1亿元援建6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和4个危房改造点,共解决2618户8530名群众的住房问题。二是落实产业带贫。累计投入资金1.96亿元开展131个产业帮扶项目,涉及特色农业、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和中华蜂、家禽水产等养殖业,建成了农产品、民族服装制鞋和手工艺品扶贫车间,以及乡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受益卡户6万多人。三是落实劳务协作。截至2019年,共转移怒江劳动力就业10020人,其中,转移到珠海就业累计达到6722人,涉及建档立卡3938人,稳岗率从2016年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四是落实人才交流。先后接收1453名怒江党政干部到珠海培训,安排44名珠海干部、56名怒江干部开展挂职锻炼;选派126名教师到怒江支教,已培训怒江教育行政干部、骨干教师超过1000名;派出168名医疗人员到怒江支医,“背篓医生”管延萍荣获中宣部“最美支边人物”称号。五是落实社会帮扶。珠海已有18个乡镇、8个村、161家企业、12家社会组织、3个社区分别与怒江贫困乡(镇)村开展结对帮扶,筹集社会帮扶资金和捐物折款累计超过3.1亿元。
  
  二、今年主要举措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收官之年。珠海工作组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助力怒江州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一是抓紧实施扶贫协作年度计划。目前,已落实年财政帮扶资金3.29亿元,启动帮扶项目39个。同时,为怒江州抓好疫情防控提供医护力量和防控物资支持。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量化目标任务,推动所有帮扶项目今年上半年全面启动。二是抓紧进一步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加大组织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全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春节后至3月底,已成功组织1.2万名怒江籍务工人员到广东就业,超过2017-2019年的累计数。全面落实支持怒江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奖补政策,确保怒江籍务工人员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三是抓紧配合推进挂牌督战县、村摘帽出列工作。积极协同怒江州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和“百日歼灭战”,加强专项资金支持,全力以赴推动挂牌县、村尽快摘帽出列。四是抓紧开展易地搬迁安置后续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和扶贫车间建设支持力度,广泛开展搬迁人员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强社区结对共建,推进安置小区规范社会治理、贫困群众实现社会融入。五是抓紧推动产业帮扶项目提质增效。深化落实“一县(市)一业、一镇(乡)一品、一村(组)一策”思路,加快推进帮扶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帮扶产业质量和带贫效益。

  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方灿芬:
  

  2016年以来,东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决策部署,在东莞、昭通两地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推动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昭通市剩余贫困人口由2015年末的111.95万人,下降至2019年末的15.9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77%下降至3.4%。东莞市对口昭通市六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五个已实现脱贫摘帽。二是累计向昭通投入16.38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2.13亿元,社会帮扶资金物资4.25亿元。东莞市财政累计投入2.85亿元,由东莞公办职业学校招收昭通户籍初中毕业生4161人,其中贫困生3308人。三是累计发动43所学校、24家医院参与结对帮扶昭通38所学校、20家医院,累计派出教育、卫生等支援人才307人次。四是累计帮助昭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10万人。五是累计引进或增资华坚鞋业、立时电子等产业项目146个,实际投资超过16.8亿元。六是累计采购昭通特色农产品金额3.7亿元。七是全面助力抗疫防疫。2020年1月28日晚,接到昭通的协助通知,东莞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在东莞医疗物资也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用一天的时间筹集了5万个口罩并通过航空“绿色通道”运往昭通,为昭通初期的抗疫防疫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4月7日,东莞市已分三批为昭通市捐赠口罩255080个,手套22100双,防护服1785套,各类测温仪4900个,防护面罩、鞋帽44800个(双)等,援助昭通抗疫资金和医疗物资达到485万元。
  
  2020年,我们在巩固已脱贫摘帽县区脱贫成果、补齐短板、防止返贫的基础上,聚焦国家挂牌督战贫困县镇雄县及其96个贫困村,集中精力、尽锐出战,倾斜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加力攻克最后一个堡垒,助力昭通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一是聚焦资金支持。2020年,东莞在已安排昭通4.097785亿元财政援助资金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追加财政援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力争东莞投入到镇雄县的资金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重点倾斜用于国家挂牌督战镇雄县的96个贫困村。二是聚焦劳务输出和人才培育。充分发挥东莞制造业名城和用工需求大市的优势,一方面,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通过组织“点对点”招聘和“点对点”专车专列,推动昭通市和镇雄县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扩大就业脱贫覆盖面;另一方面,实施《昭通-东莞双向劳务协作及人才培育工作计划》,建立“劳务输出+村企结对+人才培养+精英回流”双向就业创业协作机制,由东莞协调用人单位、企业从东西部协作角度管理和服务好昭通籍员工,培育管理员、技术员、业务员等业务骨干,对其中的优秀人才由昭通市人才办进行动态跟踪服务管理,并进行使命、责任、理念、业务再提升,引导和推动部分精英人才带资金、带技术、带资源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既解决昭通劳动力输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又解决东莞企业用工短缺问题,推动单向劳务输出向双向劳务人才协作转变,实现昭莞共赢发展的局面。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着力从农业特色产业升级、工业产业项目招引和消费扶贫购销平台打造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协助昭通市和镇雄县解决交通物流短板,培育产业生态,增强造血功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聚焦消费扶贫。建立“消费扶贫昭通优质农副产品产品库”,引导和鼓励东莞各部门、各镇街、各级工会、供销社、国有企业、大专院校等采取定向购买、工会福利购买等方式,推动昭通特色农产品销往广东、销往东莞。动员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帮助昭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五是聚焦结对帮扶。组织东莞经济实力较强、有扶贫情怀的社区(或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对镇雄县96个国家督战的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每一个结对贫困村的资金物资投入不少于10万元,要求从资金援助、劳务协作、产业合作、消费扶助和特困救助五个方面全面加大对国家督战贫困村实施精准帮扶,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为镇雄县脱贫攻坚贡献东莞力量。

  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蔡宏: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广东、云南两省安排,2016年9月起,中山市与昭通市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年来,中山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政治责任和责任担当,举全市之力与昭通市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扶贫协作,帮助昭通5万多名群众实现脱贫,20多万名群众直接受益,推动对口帮扶的昭通四个县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夺取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胜利。四年来,我们按照“中央要求、昭通所需、中山所能”原则,重点在五个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助力昭通打赢脱贫攻坚硬战。
  
  一是加强资金支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5亿元,其中,财政援助资金9.3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4亿元,企业投资16.8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安置点4个、村级卫生室114个、学校4所,实施教学楼和校舍建设项目29个,改造农村危房1145户,支持当地建设产业园区2个、发展产业项目300多个。
  
  二是加强产业合作。组织发动中山兴中集团、中山卉盛农业、军蒂集团、中智药业、鸿宝光电、海晨农业等28个东部企业落地昭通,援建扶贫车间15个,引导企业完成投资16.8亿元,帮助销售昭通农特产品价值1.7亿元。
  
  三是加强劳务协作。累计组织42973名贫困群众到广东等地外出务工,与昭通、东莞一起探索形成了“四精准四协同”劳务协作经验,并在全国扶贫领导小组会议上作了交流。累计免费招收1868名昭通籍学生到中山就读职业院校并推荐就业。根据疫情期间贫困群众外出务工需求,今年,我们还组织农民工返岗复工专车104辆、专列3趟,通过“点对点”等方式输出卡户劳动力16702人,到广东务工6686人。
  
  四是加强人才支援。累计选派教育、卫生、农业、国土、住建、规划、残疾人康复等专业技术人才276人到昭通开展支援,培训昭通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23916人次,建设名师名医专家工作室、工作站24个,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教学讲座、巡回义诊、远程会诊等活动100多场次。
  
  五是加强社会帮扶。全面发动中山镇区、部门、学校、医院、企业、村、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与昭通市全面开展结对帮扶,推动对口帮扶县、县级医院、县级学校和182个深度贫困村实现“四个结对帮扶全覆盖”,在教育帮扶、医疗帮扶、残疾人帮扶、深度贫困村民生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累计募集社会帮扶资金、物资折价2.4亿元,惠及4.5万贫困群众。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支持昭通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捐赠防疫资金310万元,救护车5辆,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液、药品等物资10万多件。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硬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虽然中山对口帮扶的昭通4个县已经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但是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仍然很重。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部署要求,继续加大力度,认真落实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和广东省全面加力“七大行动”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合作、消费扶贫、劳务协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重点,统筹推进今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助力昭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战,奋力谱写好中山、昭通两市东西部扶贫协作新篇章。

[编辑: zhao]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云南普洱边境管理支队表彰表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下一篇:云南曲靖:陆法干警夹道欢迎“最美逆行者”——援鄂医疗队凯旋归来

奋进新征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