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新征程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

“平凡”法官的司法为民路

2021-12-10

  (文/北京三中院 郑浩) 他不像平常遇见过的法官那样在法庭里主持庭审,但他一样为群众定纷止争。

  他不像开庭时的法官那样身着法袍手持法槌,但他一样守护公平正义。

  他有时在大山深处,有时在田间地头,有时在农家院落,时时刻刻都在深入群众,在辩法析理、动情晓理。

  他,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信访法官王志勇,现为海淀法院综合审判庭负责人,荣获过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从事法院信访工作以来,他走遍了全国170多个县市,创立了“一二三四多”信访工作法。

  他是信访法官,却又与其他的信访法官不同。2010年,他对信访工作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变“转办”为“专办”思路,不再只做“第二传达室”,而是由信访法官直接进行案件办理。不少人对信访工作可能会感到头疼,一想到“十年上访户”“积案”也许会心头一颤,感到困难重重,王志勇也不例外。他刚到信访办时也曾动摇过,不过他却迎难而上,直面困难,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啃”,从此开始了信访化解之路。

  将群众事放心间,用行动明法崇理。2017年10月份,王志勇法官为了让一位误入歧途的年轻人小迪能够改过自新,决定用亲情对其进行感化,他从北京一路而来,深入大凉山了解小迪家庭真实情况,为小迪录制了一段他父母苦口婆心教导他的镜头。这是王志勇法官11年来走过的数万公里路中的一小段,也是他办理的近千起案件中的一件。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俯下身子接待,卷起裤腿走访,静下心来倾听,将心比心沟通”。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人民法官孜孜不倦的毅力,感受到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努力,感受到了人民法官化解纠纷的耐心,感受到了人民法官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

  “以信立身,以访济民”,这是王志勇法官对信访工作的理解,也是他对信访工作的理想。有些事或许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但无论是劝诲他人,还是帮助他人弥合情感,只要是能帮到当事人,他都不放过。在他的信访过程中,他不满足于走近群众,还走“进”群众。在老杨的信访案件中,他不仅处理了案件,还化解了亲人间的感情隔阂。老杨是位老访民,与妻子离婚的他,常年独居,孑然一身,其子女及母亲与前妻共同生活,眼见女儿事业有成,他便向法院起诉请求提高赡养费标准并提供女儿的住址,在法院驳回其请求告知女儿住址的请求后,老杨走上了多年信访之路。王志勇法官接办案件后,“三顾茅庐”,终于与老杨见了面,在交谈后,他认为解决此案关键要化开父女心结。告别老杨后,经过一番劝解,王志勇法官带着老杨的一对儿女来到他家,促成了他们一家人的一张全家福。之后,老杨再也没到任何地方上访,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融洽。这是王志勇法官创造的“亲情感化”化解法的生动诠释,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真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走群众路线,做人民法官。王志勇法官将信访工作作为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课,他在每一次走访中践行着初心使命,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肯定。有一年春天,经过20多小时的绿皮火车和8个小时的汽车,王志勇法官来到居住在四川万源大山深处的司法救助申请人家中进行走访,在当地火车站准备离开时,却发现年近70多岁的信访人守在火车站边为他送行。王志勇法官对此情此景十分动容,他感觉自己所做都是份内之事,但人民群众却铭记于心,他更应当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一名法院信访工作者,王志勇法官心中永远装着国徽,永远肩负着党、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心怀为民之心,用双脚丈量法律的宽度,用言语诠释法律的温情,用敬业彰显法官的职责,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编辑: 杨骁楠]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刀刃向内,光明向外

下一篇:怀念之地——致敬隐蔽战线无名英烈

奋进新征程
分享按钮